山河辽阔,既容得下攀登者的汗水,也装得下漫步者的笑声
文|孔德淇
漂流不用划桨,躺平任水推;蹦极不拼心跳,匀速似树懒;爬山不靠双腿,扶梯送上山……连日来,“窝囊旅游”三件套刷爆社交平台。
传统旅游的叙事里,总带着一股征服欲。登泰山要凌晨爬,说“不看日出等于白来”;游西湖要暴走三万步,称“错过一桥就是遗憾”;去沙漠必露营,喊“不体验不算来过”……很多人被所谓的“必须”“应该”“才算”绑架,把旅游变成了任务清单,将放松搞成了体能测试。
“窝囊旅游”偏要撕掉这份清单。不想爬山?扶梯直达山顶,照样看云卷云舒。不敢蹦极?缓缓下落,也能感受风拂过耳畔。怕水呛喉?躺平漂流,看两岸青山往后退。这种“怂”是对“旅游就得吃苦”的反叛,是对打卡至上的祛魅。旅游不该有统一剧本。有人爱登顶时的气喘吁吁,就有人喜欢山脚下的闲庭信步;有人迷恋蹦极时的刺激,也有人乐意慢悠悠拍照。“窝囊旅游”的妙处正在于打破了“必须精彩”的绑架。
为何“窝囊旅游”能击中年轻人?且看一组数据:某平台“轻松游”搜索量三年涨240%,“懒人旅游攻略”阅读量破10亿。这背后是996里熬红的眼,是KPI下绷紧的弦,是被“内卷”磨得只剩半格电的生活。年轻人太需要一场不费力气地逃离了。职场上,他们得做“永动机”;社交中,他们要当“六边形战士”;连休息时,都被提升自己的焦虑追着跑。旅游本是喘口气的窗口,若还要逼自己挑战极限、不留遗憾,那不是放松,而是换个地方煎熬。
“窝囊旅游”恰好给紧绷的生活松绑。躺平漂流时,不用想报表里的数字;乘扶梯上山时,不用管朋友圈的点赞;慢跳蹦极时,不用装“我超勇敢”的强悍。这种“怂”是和自己的和解,承认“我就是累了”,接受“我不必完美”,允许“我只想发呆”。
有人担心“窝囊旅游”会助长躺平心态,让年轻人越来越没斗志,实则大可不必。“窝囊”只是旅游场景的选择,与生活里的拼劲从来不矛盾。旅游的意义本就是多元的,可以是挑战自我的勋章,也能是抚慰心灵的暖汤;可以是拓宽眼界的课堂,也能是安放疲惫的港湾。“窝囊旅游”的走红,本质是年轻人在重新定义“值得”,比起“打卡10个景点”“别人觉得我厉害”,自我感受和真正放松更显重要和珍贵。
山河辽阔,既容得下攀登者的汗水,也装得下漫步者的笑声。不必嘲笑“窝囊”的怯懦,也不必神化“挑战”的勇敢。旅游的答案不在“应该怎样”里,而在“我想怎样”中。无论是登珠峰的豪迈,还是坐扶梯的悠闲,只要能在山水间找到自己,就是最好的旅程。
【频道来源】南方+客户端观点频道
胜宇配资-胜宇配资官网-配资交易网-股票配资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